服务热线:

西安汉墓出土稀有汉代玉衣 蒸馏器震动学者(图)

产品详情

  本报讯 (记者 周艳涛) 稀有的玉衣、大体积的釉陶器、造型独特的铜蒸馏器,这些宝贵的文物出土于西安市北郊张家堡汉墓群。为合作西安市行政中心建造工程,考古人员2007年上半年对墓群进行了开掘,并于昨日发布考古效果。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副所长程林泉介绍,2006年12月至2007年6月,为合作西安市行政中心建造工程,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张家堡汉墓群进行了开掘,共发现汉代墓葬440余座,出土陶、铜、铁、铅、玉石、骨等各类文物近3000件。这些墓葬的方向大部分为东西向,少数为南北向。墓葬大多为一棺,个别为一棺一椁,木棺均已迂腐;人骨保存较差,大多已朽坏无存。

  程林泉说,此次开掘出了三座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的墓葬,这三座墓葬别离编号为M110、M114、M115,墓葬标准较高,出土器物丰厚,有稀有的玉衣、造型独特的铜蒸馏器等,前史价值极高。

  M110墓葬 考古人员发现了43件放置在墓室后部的器物,有釉陶鼎、釉陶盒、釉陶壶、釉陶仓、五铢钱、玉衣片、玉鼻塞、玉器废料、石砚、骨管饰等。尤为宝贵的是,该墓出土的玉衣片玉质较好,制造精密讲究,是西安区域汉墓出土为数不多的玉衣之一。

  M114墓葬 共出土器物85件,很多为釉陶器,其组合完好,器体庞大,其间釉陶仓高达43.5厘米,釉陶壶高达45厘米,此类大体积的釉陶器在西安区域汉代小型墓葬中并不多见。

  M115墓葬 出土器物最为丰厚,多达203件。更令考古人员惊讶的是,该墓中出土了一件造型独特的铜蒸馏器,通高36厘米,由筒形器、铜鍑和豆形盖组成,其间筒形器底部有一米格形箅,底边有一小管状流,铜鍑三蹄形足,豆形器盖上部呈盘形,直径与筒形器口径巨细相同,柄部分为两段,相合处为榫卯结构,可在一些范围内自在活动。此器出土时放置有序,铜鍑置于筒形器内,豆形盖置于铜鍑之上,甚为独特,其作业原理尚不清晰。

  除此之外,该墓中出土的5件铜鼎,巨细根本相同,器形雄伟,口沿下装修比较疏朗的窃曲纹,通高44.5厘米,重约20.5公斤;4件大釉陶鼎,形制、纹饰与铜鼎相同,通高40厘米,重约9公斤。

  程林泉表明,这批墓葬附近汉长安城,墓主生前应为汉长安城内的居民,而三座中型墓的墓主生前应是具有必定位置的高档贵族。此处墓地的开掘再一次阐明,汉长安城东部确实是西汉时期汉长安城内居民的会集墓地,为汉代社会生活及汉长安城布局的研讨供给了重要资料,对解读汉文化的构成与开展供给了丰厚的考古学资料。

  据介绍,M115墓葬出土的九鼎,巨细根本相同,形制很大,组合完好,在关中区域乃至其他当地新莽时期墓葬中应属初次发现。

  程林泉指出,西汉中期今后,礼制渐衰,墓葬中已不再盛行铜礼器随葬,而是以陶器为主,以实用器为主。王莽时期实施托古改制,但内容多见于前史文献记载,钱银方面的改制已由以往出土的“王莽钱银”得到印证,礼制方面的改制尚短少考古资料。

  M115号墓随葬的九鼎是王莽托古改制的实在证据,初次向人们展现了其时是怎么根据《周礼》来恢复古制的。鉴于王莽及其托古改制在我国前史上的影响,这一点对前史研讨具有很重要的含义。M115号墓的上限不早于公元7年,下限不晚于公元23年(王莽被杀),如此时代清晰的王莽时期大中型墓葬在全国也极为罕见。(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