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重汽参与自主研发制造、达到全球自动化码头领先水平的25台无人驾驶电动集卡,已在天津港成功进行全球首次整船作业;人福医药技术中心研发生产的一种临床镇静药物,一举打破国内外该领域近30年无创新药上市的局面;沈鼓集团技术中心致力解决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卡脖子”难题;深圳海王医药技术中心在抗肿瘤、心血管等主要疾病领域形成优势品牌……这些振奋人心的科学技术创新成果有个共同的出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依据市场竞争需要设立的研发技术与创新机构。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强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我国对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引领示范作用大、合乎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予以认定。截至2020年底,经认定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已有1636家。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把科学技术研发能力转化为经济发展实力的核心要义。企业直接面向市场,时时刻刻都需要仔细考虑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和商业化推广,接受市场和用户检验。企业也是创新要素配置的主体,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从事创新活动。企业是否拥有创新主体地位决定性地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高低,不仅必然的联系其自身的生存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一波又一波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一大批创新型领军企业脱颖而出,一系列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逐步确立并得到增强。如今,企业研发经费已占全国总额的76.4%,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技术合同及成交额占全国总额的91.5%,成为技术输出的主体。
尽管如此,但从总体上看,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们还需多措并举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比如,推动企业提高对国家科技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等的决策参与度,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项目;可以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普惠性政策手段,在前竞争阶段对企业创新活动予以支持;弘扬企业家精神,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使企业创新投入能得到合理回报。同时,还要深化改革,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如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正在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支持更多企业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增强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解决“卡脖子”难题及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出贡献。(舒云)
2018年才入职中国重汽汽车研究总院的“小丫头”徐英强,前不久成为商用车线束、油路升级优化项目负责人。从今年6月起,中国重汽拿出116个重大科研项目,实施“揭榜挂帅”制度,彻底打破以往“唯身份论”,谁有金刚钻,谁就揽瓷器活儿。通过公开竞标,徐英强“击败”了一众资深的技术员,成功“挂帅”。
在中国重汽汽车研究总院仿真与材料研究部部长郭年程看来,“揭榜挂帅”将使中国重汽研发速度提升1倍,1至3年就能涌现出一批别人学不会、拿不走的核心技术。
作为中国重汽新产品研制和试验综合科研基地的汽车研究总院,其前身是成立于1986年1月的中国重汽技术发展中心,这是首批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目前,他们已建立起以独立研发为主、产学研合作为辅的自主创新开发体系,建立了技术管理、设计开发、中试生产和试验检测等软硬件合理完善的研发体系,搭建起可同时开展多个平台项目的创新研发平台。近年来,汽车研究总院先后完成了千余项新产品研究开发项目,填补了国内行业多项空白。
今年4月,中国重汽与国内快递快运行业在上海共商如何让物流运输成本更低的解决方案。去年9月16日发布的“黄河”牌新新一代高端物流牵引重型卡车,成为参加会议的专家们谈论的重点。“为降低整车风阻系数,仅列车风阻和外流场设计方面,我们就进行了52轮优化改进,车辆风阻系数最终达到0.4以下,遥遥领先国内外在售卡车,比行业主流产品降低30%。”据中国重汽汽车研究总院仿真与材料研究部工程师任琳琳测算,按照干线%计算,新一代“黄河”重卡每车全年可节省费用五六万元。
中国重汽汽车研究总院副院长兼中重卡平台部部长、重型商用车总设计师丁惟云和记者说,近3年来,汽车研究总院不断加快新产品上场速度,仅重型牵引车一项就细分出8大行业23个场景,基本实现了商用车“私人定制”,满足了用户细分需求。
为实现技术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去年,中国重汽投入研发经费超过30亿元,今年将达到50亿元,充足的研发经费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中国重汽汽车研究总院首席设计师吴永刚表示,他们目前研发工作重点围绕新能源、轻量化、节能减排、智能化等项目开展,瞄准商用车行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和目标,无论研发速度还是研发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去年以来,中国重汽汽车研究总院交出亮丽的成绩单:25台无人驾驶电动集卡在天津港成功进行全球首次整船作业,为世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全新技术升级版豪沃TX、TH7相继上市;中国重汽豪沃智相轻卡、全新豪沃N系列、2021版汕德卡牵引车等相继推出。
“汽车研究总院智慧”正成为中国重汽的“澎湃动力”。今年上半年,中国重汽重卡销量同比增长83.6%,增幅位居全行业第一位,载货车销量同比增长28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金虎)
走进深圳海王医药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楼三楼大厅,记者被满墙的牌匾和各类创新药的介绍所吸引。这里是1998年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先后取得国家高技术探讨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深圳市海洋药物研究开发工程中心、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
“经过多年发展,海王依托国家级医药产品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转化平台的支持,已发展成为一个包含新药药学研究、药理药效筛选、中试放大、临床研究、注册报批、医药技术贸易等功能的专业化、规范化组织,形成了一个高效的新产品产业化开发及成果转化系统和一个研究水平高、基础设施齐全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海王医药科技研究院总经理冯汉林表示,海王研究院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基础上建成了天然药物、海洋药物、化学合成等现代化研究室,自主研发了数十个医药新产品,在抗肿瘤、心血管、呼吸系统等主要疾病领域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品牌。
据冯汉林介绍,海王目前在研一类新药有10多项,涉及中药现代化、化学合成、新型制剂、生物工程等多个领域。截至目前,海王已申报了20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120多项专利取得授权,专利内容涵盖中药、化学药、生物药、新型制剂、肿瘤、心血管、呼吸系统等多个领域,被广东省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海王企业技术中心还通过筑平台、建体系,已汇聚一批专业人才,形成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药研究开发队伍。
此外,海王还先后获得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广东省、深圳市等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的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研究项目、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等重大科学技术专项立项支持,助力海王提升创新药物研发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取得了显著成效。
海王医药科技研究院董事长于琳表示,海王集团未来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强建设海王创新药研发平台和药品质量一致性评价平台,完善研发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加快提升自主创新开发能力,继续以抗肿瘤药、心血管药、呼吸系统用药等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药物为重点科研方向,接轨国际领先水平,开发出具有重大临床应用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创新药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阳腾)
7月30日,人福医药宜昌东山园区,一盒盒注射用苯磺酸瑞马正在生产线上疾步“行走”。该产品于去年7月获批上市,打破了国内外临床镇静药物领域近30年无创新药上市的局面,也是湖北首个获批的化学药品1类新药。
“今年上半年,该药开始释放产能、产生效益。”人福医药集团董事长李杰说,依托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人福医药分梯队开发仿制药、首仿药、创新药等新产品,并加大技术投入,对所有产品线进行升级,用最短时间达到了国际最先进的品质衡量准则,“公司每年研发投入约占出售的收益的12%,今年上半年实际投入产品开发经费近3亿元”。
近年来,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技术中心坚持“专、精、特、新”研发路子,以充实产品储备,培育长期竞争力。截至目前,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技术中心在研产品200多个,在研1类新药20多个,24个项目被列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2项获国家最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立项,已获授权专利563项。
人福医药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李莉娥认为,医药研发需要高品质人才作支撑。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技术中心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校建立各种创新平台,吸引更多高素质医药专家从事技术创新。目前集团有医药研发人员1682人,其中博士191人。
为支持人福医药发展,宜昌市为宜昌人福医药量身打造仿制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组建方案和政策支持体系,将分散在各个部门关于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专项支持、研发奖励等政策措施集中整合,真金白银支持平台建设发展,已向该中心累计拨付专项资金1000万元,给予业务服务补贴177.65万元。
该市还依托宜昌人福医药组建了“创新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湖北省化学药新型缓控释制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宜昌市科技局局长方扬帆介绍说:“2019年以来,市科技局共支持宜昌人福医药‘氯巴占原料药及片剂的研发开发’等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个、资金共计180万元,帮助争取‘氨酚咖妥胶囊的研制与开发’等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资金共计170万元。”
为加快宜昌建设国家仿制药生产基地,宜昌市还出台了支持企业组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奖励政策。目前,人福医药已有24个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位列全省首位,宜昌市给予了3000多万元资金支持。2020年公司1类新药注射用苯磺酸瑞马上市,宜昌市给予1500万元奖励。同时,依照国家规定,地方科技和税务部门对公司研发经费进行核定后按照175%进行加计扣除,每年可减免7000万元左右的所得税。
去年,人福医药研发投入达9.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36%。李莉娥表示,拥有自主研发的创新药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创新药的接连上市和按照欧盟与FDA标准新建“小容量注射制剂国际标准生产基地”即将建成投产,人福医药有望迎来新的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柳洁 董庆森)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沈阳市铁西区开发大路旁的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只见沈鼓集团科技管理部部长伊洪丽带着科研人员,在开展压缩机、泵等流体机械及其关键配套产品的技术攻关。
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是依托于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大型风洞装置用主压缩机国产化,解决了‘卡脖子’难题。”伊洪丽介绍,“风洞”是大型飞行器研制的重要试验设施,而其“心脏”设备风洞装置主压缩机设计制造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我国首台套2.4米风洞装置用主压缩机国产化成为该中心重要目标。
为保障项目顺顺利利地进行,中心组建了一支由几十人组成的包含气动、力学、材料、工艺、加工制造、试验检测等多学科协同的开发团队,历时7年,攻克了上百项关键技术难题。首次将复合材料动叶片应用在高负载压缩机上,定制开发了大型水平剖分式碳环密封系统,攻克了大型薄壁剖分机壳的焊接变形与控制加工精度的技术难题等,最终成功完成了机组研制,目前机组已在用户现场成功运转,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要求。
“这一国之重器的国产化,使得我国变成全球上第二个具备独立研发、设计、制造该等级风洞装置压缩机能力的国家,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中的又一座丰碑。”说到这些,伊洪丽为团队竖起了大拇指。
不只有大型风洞装置用主压缩机国产化,多年来,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沈鼓取得了丰硕成果,完成了年产120万吨乙烯“三机”、用于“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天然气长输管线压缩机等研制。
“取得的成果得益于创新机制建设和创新体系建设。”在伊洪丽看来,创新机制建设方面,中心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设置了决策机构、常设机构和分支机构,并持续加大创新投入。2000年,沈鼓集团获批组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将企业原有研发创新体系进行了进一步扩展和完善。
企业技术中心的发展也离不开当地的支持。中心成立以来,得到了省、市、区的全力支持和指导,通过科技立项等方式支持中心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仅“十三五”期间,中心获批的市级以上科技项目就达97个,累计支持金额超过2亿元。
在沈鼓集团董事长戴继双看来,中心20多年的发展正是企业技术创新历程的写照,更助推了企业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使得沈鼓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中心坚持技术创新,实现了数百台套在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力的重大关键技术装备的国产化,为我国石化、能源等行业装上了‘中国芯’。”戴继双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温济聪)
联系人:袁经理
手机:13869365716 / 18253358315
搪瓷反应釜厂家bob官方平台登陆_bob线上平台,主要生产销售搪瓷反应釜、山东搪玻璃反应釜等产品,参数说明详细,,订购价格有优惠 网站地图